■ 中国工业报记者 ?左宗鑫 吴晨
为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数据局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按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2025年版)》,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四个层级进行培育。
智能工厂是智能制造的主要载体,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主战场。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此次四级梯度的设计是当前我国制造业推进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创新。它不仅体现了对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也体现了对企业差异化诉求的精准回应。”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新型工业化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新型工业化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王夙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分层分类、宽严适度的培育机制,将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在技术成熟度、组织管理、核心竞争力等多个层面稳步提升,构建起一个既有广度覆盖、又有高端引领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来源:摄图网
分四个层级培育
按照《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要素条件(2025年版)》,将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四个层级进行培育。
“从整体结构上看,这四个层级代表了企业在智能制造发展路径上的不同阶段。”在王夙看来,基础级主要面向的是刚起步的企业,引导它们从“有设备”到“用数据”的基础转变;先进级则要求企业实现系统协同,具备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卓越级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具备智能化的优化能力,能在全国范围内成为示范引领者;而领航级则进一步聚焦未来制造模式的探索,强调全球竞争力和对人工智能的深度整合应用。这种层层递进的设计逻辑,让每个层级不仅“各有侧重”,而且“目标清晰”。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梯度设计提供了一条非常清晰的成长路线图。王夙认为,无论是刚起步的小微制造企业,还是已经具备一定数字化基础的龙头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入口”。而对于那些已经走在前沿的行业领军者,政策也给予了足够的挑战性和前瞻空间,比如,在领航级中明确提出“未来制造模式”的探索任务,这不仅是硬件设备的更新,更是组织方式、生产逻辑、技术路线的全面重构。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推进方式,而是充分考虑到不同企业的现实基础和资源禀赋,提供了差异化、分阶段的引导方式。王夙向记者解释道,比如,基础级是鼓励自评自建,降低门槛、提高普及率;先进级则由地方主管部门和集团企业组织认定,强调区域示范;而卓越级和领航级则通过专家评审、现场核查等机制进行遴选,确保高质量和行业引领性。“这种‘普遍参与+重点突破’的组合方式,既提升了整体智能制造水平的‘底板’,也打造出技术变革的‘尖峰’。”
知名数字经济学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中,政府应当通过差异化布局推动智能工厂建设,分区域对企业进行梯度培育。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应当聚焦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依托东部沿海地区强大的制造业,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则可以通过政策倾斜支持基础级和先进级工厂建设,如广西提出“链式”转型策略,推动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梯次升级,发挥中西部的资源优势和政策倾斜优势。
而从行业重点扶持领域来看,盘和林认为,可重点聚焦两方面:
一方面是战略产业链,包括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信心产业均被列为重点,要求突破“卡脖子”技术,提高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和自给率。
另一方面是围绕新兴场景,比如,优先支持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智能检测等场景创新,多部门联动推动诸如“机器人协助制造”“设备互联管理”等新兴场景加速落地。
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层次演进
在2025年度培育行动中,除了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以外,还包括瞄向“全球领先的发展标杆”目标的领航级智能工厂培育计划。工信部表示,将推动智能制造向更大范围拓展、更深程度渗透、更高层次演进。
在王夙看来,领航级智能工厂不仅是制造技术的尖峰展示,更是对未来产业形态、组织方式乃至价值体系的前瞻探索。
首先,从技术融合角度看,未来制造模式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核心特征,而这些正是当前领航级工厂所要率先实现和验证的:一是人工智能与制造深度耦合。在领航级工厂中,AI不再是“点状试验”,而是贯穿研发、计划、生产、供应链和服务的底层驱动力。二是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算力基础设施的融合应用。未来的制造工厂将具备“全域可视、全流程仿真、全周期预测”的能力。三是从产品全生命周期到供应链全链条的全环节协同。未来制造模式要求的不再是企业的单点最优,而是“多节点、跨组织、实时响应”的生态最优。
其次,从管理与商业模式创新角度来看,未来制造还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运营智能体驱动的少人化/无人化管理。传统企业依赖层级组织和人力管理,而未来制造将更多依赖“智能体”执行复杂任务。二是 制造服务化、产品平台化、价值共创化。领航级工厂中鼓励用户参与设计、驱动产品快速迭代,并通过“模块+定制”实现规模化柔性。三是低碳、共享、净零制造的可持续模式。在“双碳”背景下,绿色制造不再是附属项,而成为工厂核心能力之一。
“领航级智能工厂不仅是技术领先力的体现,更是帮助我国制造业从‘追赶者’迈向‘规则制定者’的关键平台。”王夙表示,一是帮助打造全球标杆。领航级智能工厂通过“母工厂+复制推广”机制,构建具有国际话语权的制造标准体系,增强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关键地位。二是成为创新扩散中心。领航级工厂汇聚了最新的工艺突破、组织变革和技术集成,能够通过解决方案输出、标准导出、人才流动等方式,带动整个产业链快速跃升。三是支撑高端产业自主可控。领航级工厂往往聚焦高端装备、核心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是夯实我国制造业底座、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的重要支点。四是引导资本与政策聚焦。它为投资决策、产业政策指明方向,有助于聚焦国家和地方资源,构建先进制造集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生态。
推动更多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我国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些卓越级智能工厂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覆盖超过80%的制造业行业大类,共建设智能仓储、在线智能检测、产品数字化研发设计、智能排产调度、质量追溯与分析改进等优秀场景近2000个,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
在盘和林看来,相较于2024年,2025年度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重点强调了以下新的方向和要求:
一是数字化普及与网络化连接的深化。2025年度培育行动明确要求,企业围绕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如工厂建设、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8个环节)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核心数据实时采集、关键生产工序自动化及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化。例如,新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场景,要求企业建设高性能算力网络和安全防护体系,推动IT/OT深度融合。
二是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2025年版《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首次将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纳入典型场景,如生成式设计、智能排产等,要求企业在基础级建设中探索AI与制造流程的深度结合。
三是安全可控与标准化要求显著提高。强调采用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和设备,避免“卡脖子”风险,同时要求企业建立工厂规划决策知识库,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工厂运营的持续优化。
而人才培养体系是智能工厂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中,产学研合作将扮演什么角色?又如何通过合作加速技术创新和应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是技术创新支撑,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创新。同时,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提升企业技术能力。其次是人才培养与输送。可进行定制化培养,高校根据企业需求,开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并且推动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就业,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最后是标准制定与推广。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智能工厂“标准群”,固化并标准化推广建设经验;开展标准应用试点,深化标准应用推广。
王鹏认为,通过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还将推动一系列变革。一是产业链升级。卓越级和领航级智能工厂能带动供应商和物流企业优化运作模式,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同时,能带来技术溢出效应,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向中小企业扩散,提升整体产业水平。二是需求拉动,智能工厂建设可以带动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市场需求增长;并且推动企业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优化市场竞争格局。三是通过培育不同层级的智能工厂,可以树立行业标杆,引导企业效仿;同时,将智能工厂项目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支持范围,形成政策合力。
“在当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这种多方兼顾的政策组合,有望推动更多企业迈出智能制造的第一步,真正实现‘数字化普及’和‘区域标杆’的双重目标。”王夙表示。
责任编辑:左宗鑫
编辑:袁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