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下载_全国空降约茶品茶_全国空降24小时服务下载

王欢:摸着日本过河?

原创:王欢 秦朔朋友圈

今年初去香港,跟上一次去隔了很多年,回来就有朋友问我香港有啥变化。怎么说呢,中环高楼的鳞次栉比、维港的波光粼粼、地铁的便捷高效,甚至十字路口红绿灯急促的铛铛声,都让人觉得一切都没有改变。不过,细看下来,街铺生意的跌宕起伏,中环打工人的口音变化,似乎又显示着某些改变。

几个月后参加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课程,去日本学习交流一周。“失去的30年”是讨论日本时绕不开的话题。

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资产泡沫破灭后,楼市大跌、股市大跌,一大批日企的江湖地位滑落。日本是G7国家中唯一人均GDP下降的国家,中日之间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1995年,日本GDP是中国的7倍,目前中国GDP是日本的4倍),“失去”一词所言不虚。

另一方面,日本仍维持了较高的生活水准与社会稳定,大量的海外投资也使得“日本之外再造了一个日本”,并且以此反哺国内,又令人时不时会问一句“何来失去”?

首先,一系列经济表现与数据,说明日本在过去30年陷入低增长甚至无增长,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面对30年低增长,日本国家表现出稳定的气象,其居民的生活状态也挺好,这一点也必须承认。而造成这种表现的原因,大约有二。

其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了绝大多数人的基本生活,减少了焦虑。说起来,日本社会属于“(保障)下限较高,(发展)上限较低”的状态,社会财富分配比较平均,所以原来才有“一亿总中流”的说法。当然,面对经济不振,日本也出现了“一亿总下流”的说法(日语中的“下流”,是指生活状况下滑,与中文不同)。

其二,日本文化中的规则意识、自律倾向,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少国人面对经济增长动能放缓,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通紧压力持续等问题,一定会在心中追问“中国会否也像日本一样”?对于时间周期,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常常押着相似的韵脚”。

对于国家间的比较,又从来也不存在Apple to Apple的情况。(注:Apple to Apple指在不同对象或情境间进行同类比较,强调基准和条件的一致性以避免误判。?

从很多角度,日本的确走在中国的前面。中日两国的面积、人口、经济发展水平、内部经济发展梯度不同,尤其是文化特点不同(日本有点像身边的陌生人,尽管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看起来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文化上的差异是很大的),使得两国之间不能简单类比。

说到日本文化,到底有哪些特点?比如和经济相关的一个重要规则,是终身雇佣制。这是日本的传统,即使今天,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仍然默认是终身雇佣的,如果公司不能提供这样的劳动合同,往往会被大学生放弃。

终身雇佣加上年功序列,给企业与员工双方都提供了稳定预期,从而有助于做长期规划。在面临困难时,双方也倾向于共度时艰。

然而,万事有利必有弊,这种模式限制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使得企业难以根据情况迅速调整。经过“失去的30年”,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也在发生变化。与之相应,经济下行,“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也在改变,妇女就业率持续提升。

对于终身雇佣制度,给我们上课的竹中平藏先生(庆应义塾大学教授、曾任日本财政政策和金融事务部部长、小泉内阁民营化改革前线总指挥)认为需要进一步改革。

而早稻田大学教授似乎有不同观点。日本大学对于教授唯一的要求是完成上课任务,而对于科研或著作没有要求,因为学校认为这是教授私人的事情。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一辈子没有什么著作或科研成果,也不会影响其收入。

早稻田大学也曾争论是否需要对此进行改变,但结果是不变革。因为,只有保证终身雇佣,且新来者不会因为成就突出而影响原来者,老教授才会心无芥蒂地选拔比自己优秀的人加盟,否则很容易出现“武大郎开店,高者莫入”的局面。

不过,形势比人强,随着经济形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日本的就业模式还是在慢慢改变,尽管不太可能走向美国模式。

他们的阶层相对固化,毕业院校决定了人生方向。日本雇员人数超过1000人的大企业,加上中央部门的公务员,占据了日本男性就业人口的26%,这些员工基本上来自“旧帝国7大”(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7所国立大学),以及早稻田、庆应义塾、东京工业大学、一桥大学等。36%的男性就业人口在小企业及地方工作,且在终身雇佣制下很难跳槽到大企业。另外38%的男性就业人口没有长期雇佣保障。

日本企业在选拔人才时看毕业院校,关注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不看专业,不关注成绩,对外语能力、留学经验也不重视。

相对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更强,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的劳动力市场也是非常市场化的,甚至存在对劳动者保护不足的情况(央企除外)。

其实,万事万物都是利弊相随的,大家都需要从对方身上学习。这两年,中日欧美的种种,都反映出大家需要向中间靠拢。比如,中国要从“996”走向适度松弛,而发达国家也需要适当紧张起来。

不过,观念的转变是困难的,面对问题,人们往往不是从改变自己入手,而是希望改变别人,这也是最近几年国际冲突加剧的原因。

与日本人,以及在日华人企业家交流,都会提到“慢慢来”。笔者认为,这也是经济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

日本人希望通过长期交往建立信任,先交朋友后做生意,千万不能急躁。一旦建立商业合作关系,就会很稳固。我们拜访了一家中国台湾地区的企业,他们收购了日本当地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整个谈判过程持续两年,台湾老板跑了几十趟,跟对方喝酒、吃饭,最终,在取得日方信任,并且承诺(未必是写入合同,而是基于信任)不裁员、不干预管理的情况下,才达成了交易。当然,最终成交价比当初的报价便宜了70%。这方面,我感觉中国与美国更相似,更追求速度与效率。

说到了慢,自然联想到创新的问题。在与日本各界交流时,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传统的尊重,对于长期性的追求,与美国更关注未来的文化不同,而中国处于美日之间,但更偏美国一些。

因此,在当下最热的科创领域,中美无疑是最主要的玩家(美国的AI团队中,往往30%~50%的成员是华人),欧日相较中美要弱很多。

人形机器人曾经是日本的强项,但现在看到的主要也是中美企业在比拼。半导体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的天下,后来受美国打压,被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冲击得厉害。

当前,借助全球产业链重构,日本积极重建半导体产业,台积电在日本的熊本工厂进展顺利,未来产业上会有很大发展。我们这次也接触了有关绿色能源(碳捕捉)、激光等方面的学者和企业家,但他们自己也承认相对中国企业并不具备技术领先性。

在部分精密仪器和高端材料领域,日本还是具有极强的优势和壁垒。不过,在当前国际局势下,中国企业想在这些领域合作,困难重重(日本企业和学界都表示,对于高新技术的管控,日本必须遵守美国的要求),还是需要靠自己慢慢积累、突破。

这里插一句,咱们中国人的心气很高,很像参加十项全能比赛的运动员,不仅希望得总成绩冠军,还恨不得在每个单项都获得冠军。往好里说,这种干劲令人敬佩,但也容易造成四面冲击,引发广泛冲突。如何平衡,是未来需要仔细考虑的。

那么,我们还能从日本学到什么呢?在中国企业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去日本寻求什么呢?

鉴于日本企业之间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及日本制造业的全球化已经实践多年,沉淀了大量技术、渠道、人才等资源,中国企业如果能够复用日本的经验、渠道、圈子,实现中日优势互补,会是很好的机会。

走在日本街头,干净、整洁、有序、安静,是大家共同的感受。其实,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甚至很多三、四线城市,城市建设情况也很不错。

但是,如果走向更低线的城镇,很多地方的状况很难令人满意。尤其是,日本过去30年的基建不多,很多基础设施在多年使用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就更令人敬佩。这大概是New Money与Old Money的差异。

想想也是,四十多年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人们常常穿西装不舍得撕掉袖标,戴墨镜不舍得撕掉标签,还恨不得装俩金牙,面子工程重要,而Old Money却喜欢在里子上下功夫。

前一阵子,中美网民流行在小红书上“对生活”。其实,有很多反映不同地区人们自建房、装修的视频。对比起来,无论在选材上,还是在施工工法上,我们相比发达国家都有不小差距,这背后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如果哪一天,我们的乡镇,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乡镇也发展起来了,咱们才是真的富强了。

在日本逛药妆店,大约是每位中国游客的必选节目。药品的疗效先搁在一边,大家对日本药品、食品安全性的信任,令人印象深刻。对比每年“315晚会”国人的心理都会受到一次暴击。经过30年“蒙眼狂奔”的发展,咱们必须摒弃掉很多粗鄙、野蛮的做法,追求可持续的发展。

说到蒙眼狂奔”,不由地想到了看待问题的历史感,想到了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想到历史和今天的很多现象自有其理由。

提起日本,大家想到的都是侘寂风、断舍离、草食男、松弛感。但别忘了,过劳死也是日语词汇。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人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LV店到纽约曼哈顿的洛克菲勒广场一路买买买,书籍的名称也是“日本第一”和“日本可以说不”。

改变背后的原因都是经济的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的演化。

以这样的历史视角去看待中国,就会更好地理解不忘初心和与时俱进。

一方面,当下我们面对的种种问题,“996”、内卷、焦虑等等,都是现实的存在。只是,走到这一步,自有原因。作为落后者从底层奋起,中国又没有海外殖民地完成原始积累的发展史,只能通过卷自己来向上跃迁。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吃到第三个馒头饱了,就指责前两个馒头毫无意义。很多人喜欢说“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如果个人与家庭的跃升都这么费力,何况14亿人的中国呢?很多事情需要时间,更需要积累。“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形势比人强,此话不虚。

但另一方面,有了40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很多事情我们必须改变。躺平、丧、不婚不育,都是年轻人对时代问题“无声的反抗”。我们发展经济的初心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面对问题就必须与时俱进。

当下日本,加班文化已经改变,如果说形势比人强,在相对富裕生活中成长起来的90后已经在整顿职场了,而更年轻的00后也来了。

经过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三四十年,中国近200年来再次站世界舞台中心。不过,内部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使人们对前景难免有些心怀忧虑。

我想,未来20年,尽一切力量维持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促使经济平稳发展,应是我们排在首位的战略目标。试想,如果能够以4%的GDP增速再发展20年,中国经济体量将翻倍,届时很多问题就更容易解决,包括中美争端。

最近10年,中美关系日趋紧张,“修昔底德陷阱”之说甚嚣尘上,说到底,是两国之间力量对比改变造成的,尤其是双方都对这一改变缺乏足够的心理认知与准备。

一方面,中国用了30多年时间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力量上已经与成年人差不多了,但心智上还不能说足够成熟。这种不成熟,可能呈现两种状态,要么依然缺乏自信,“跪习惯了看啥还是仰视”,要么过度自信,觉得自己“厉害得不行”。其实,就像智者芒格所说,对于投资者,最关键的素质是客观理性,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中国快速崛起,身量庞大,也让很多国家不习惯。心理学上有个实验,面对问题,人们的心态往往会历经“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几个阶段。这个理论,也许可以用来分析中美关系?

同时,软实力的获得(包括掌握话语权)要比硬实力的提升慢得多。今天,欧洲仍是艺术殿堂,而美国从有钱的土包子”成为文明的化身,也用了很多年时间。

可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选对方向,保持定力,不断前进。而要如此,就国内而言,核心还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际化、法治化,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

说起来,消费不足是我们经济结构中长期的问题,而要提升消费,参考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核心是提升保障水平,“提低,稳中,不限高”。对于中低收入群体,提升社保、医保水平,让大家安心。对于中高收入群体,加强保护民营经济,也是让大家安心。“有恒产者有恒心”,信心起来了,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我的故乡是西安,也就是“唐长安”。1300多年前,一批批日本遣唐使去长安留学,紧密的交流促进了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多年前,我第一次去京都,看到在中国已经消失的“唐长安城”却在京都留下了具象的印记,令人感动。

清末以来,当中国开始追寻现代化之路时,学习日本成了重要的方向。40多年前,当邓小平先生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也从日本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资金。

实际上,发展经济学中的“东亚雁型发展模式”,就是以日本为头雁的。今天,当中国遇到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周期下行、人口老龄化与少子化等一系列问题时,我们依然希望能够从日本身上汲取经验和教训。

过去40年,人类享受了和平红利、全球化红利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红利。这一过程中,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新的矛盾,近年来更是有了民粹主义的兴起和逆全球化的汹涌。

但是,今天的世界毕竟与100年前不同,我们相信很多事情需要调整与再平衡,但我们不相信历史的车轮会倒转

而且,随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产业的飞速发展,人类有可能正在接近科技突破的“奇点”。一旦取得突破,将是人类文明面临的巨大改变,其对全人类的影响是难以想象的。

届时,人类会有更宏大、更深刻、更复杂的问题需要思考与应对,而当下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我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来日本参访学习,是希望能够开拓视野,拥抱世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老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当今世界,中日美欧各有各的难处,大家都在寻找答案。

我总觉得,带着问题出发,带着好奇探索,总比抱定自以为是的答案要好得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段永平又谈贵州茅台!之前一次他谈后,就出手买了!
下一篇:美财长:希望中国能加快稀土出口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